III、
一边是185亿人民币豪掷德国,拿下欧洲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,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最高纪录。
另一边是和英国零售巨头Argos的收购谈判突然告吹,外界刚质疑“京东欧洲路要断”,转头就发现它的自有品牌Joybuy已经悄悄在伦敦送起了“当日达”。
刘强东这波操作,到底在打什么算盘?
一、85亿收购德国巨头
先说这桩震动行业的大收购。
9月初,京东在港交所官宣:通过旗下公司向德国Ceconomy集团发出收购要约,以每股4.6欧元的价格,拿下其近30%股份,整个交易估值22亿欧元(约185亿人民币)。
可能有人没听过Ceconomy,但它旗下的两个品牌——MediaMarkt和Saturn,在欧洲就是“消费电子界的沃尔玛”。
目前这两个品牌在德国、荷兰、西班牙等11个欧洲国家开了超1000家门店,去年营收超220亿欧元,手里还攥着4300万会员,年均触达22亿人次消费者。
对京东来说,这哪是收购一家公司,简直是“直接接入欧洲零售的核心网络”:
- 不用从零开始建门店,1000家线下店能直接改造成“前置仓”,线上订单当天就能送;
- 不用愁本地供应链,Ceconomy已经和欧洲上千个供应商合作多年,省了至少3年的谈判时间;
- 更不用从零做品牌认知,MediaMarkt在德国的知名度堪比京东在中国,相当于“借船出海”。
其实京东早在2023年就想收购Ceconomy,当时没谈拢。
今年卷土重来,甚至签了协议约定“2026年上半年完成交割”,足以见得刘强东对欧洲市场的执念。
二、错失英国Argos?
就在收购Ceconomy的消息刚热乎几天,英国那边传来个小插曲:京东和英国第二大连锁超市森宝利谈收购其旗下子公司Argos,结果才一天就黄了。
森宝利给出的理由很官方:“京东的条款不符合股东和员工利益”。
但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,Argos这几年日子并不好过——线下店运营成本高,2024年估值跌到不足3.5亿英镑,还背着一堆员工安置问题,与其说是“错失”,不如说是“及时止损”。更关键的是,京东早就没把宝全押在收购上。
今年4月,它的欧洲线上零售品牌Joybuy已经在伦敦悄悄试运营,覆盖日用百货、3C电子、母婴等全品类,直接对标英国本地线上超市。
最狠的是物流——伦敦部分区域能做到“当日达”,其他地区“次日达”,要知道英国本地物流通常得等3-5天,不少英国网友晒单吐槽:“被京东惯坏了,现在买别的都嫌慢”。
8月,京东更干脆把之前在欧洲运营的Ochama平台直接更名为Joybuy,把荷兰、德国的自动化仓库和900多个自提点全整合进来。
也就是说,就算没拿下Argos,京东在欧洲的“仓配网络+线上平台”已经搭好了框架。
三、刘强东的“出海笨功夫”
比起Temu靠低价爆品冲量、TikTok靠流量带货,京东的出海路显得特别“慢”,甚至有点“笨”。
刘强东在今年618期间就撂了狠话:“京东不做跨境电商,要做本地电商。”
这句话背后,是京东已经在欧洲砸了4年的“硬投入”:
- 建了2000多人的本地团队,不是派中国员工过去,而是招欧洲本地人做运营;
- 砸钱建基础设施,光在欧洲就建了多个自动化仓库,还加入欧冠赞助商,就为了让欧洲消费者眼熟“JD”;
- 甚至定下一个“十年目标”:带1000个中国品牌出海,从合规认证到本地报关,一个一个帮品牌搞定。
他还吐槽过自己的模式:“京东的商业模式不好的地方就是很慢、很苦、很累,你得干好几年的基础,才能做生意。”这种“笨”其实是有原因的。之前京东在东南亚试过“轻资产合资”——和印尼、泰国的企业合作建平台,结果物流跟不上、本地化不到位,最后2023年不得不关掉当地电商业务,只留物流。
吃过亏后,京东才算想明白:海外市场不是国内模式的“复制粘贴”,必须扎下根来。
比如在欧洲,它会根据当地人的消费习惯调整供应链——德国人喜欢买高品质家电,就重点推中国的高端家电品牌;英国人爱网购生鲜,就强化本地生鲜仓储。
四、挑战仍在
当然,京东想在欧洲“再造一个京东”,难度一点都不小。
首先是竞争太激烈:亚马逊在欧洲深耕多年,本地还有家乐福、麦德龙等老牌零售商,就连Temu也在欧洲悄悄铺开低价商品,京东想抢市场,得在“品质+时效”上死磕。
其次是本地化的坑:欧洲每个国家的法规、文化都不一样,比如德国对商品认证要求极严,法国消费者更认本土品牌,京东要一个个去适配,耗时又耗钱。
但刘强东手里握着一张最关键的牌——物流和供应链。
目前京东在欧洲已经启动“全球织网计划2.0”,要在欧洲、亚太等地区建“2-3日达”时效圈,还在迪拜建了中转仓,打通亚洲到欧洲的物流链路。
等到Ceconomy的门店和仓库整合完成,京东甚至能在欧洲复制国内的“211限时达”(上午下单下午到)。
对消费者来说,物流快、售后有保障,才是愿意长期买单的理由;对中国品牌来说,京东的供应链能帮它们解决“出海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——这或许就是京东和其他出海平台**的不同。
五、结语
刘强东说过一句话:“京东所有的商业模式,都没法只干三年五年,可能都是十年、二十年干。”
现在的中国企业出海,早就过了“靠低价赚快钱”的时代。从海尔、格力到京东,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走“技术+品牌+本地化”的路线,哪怕过程慢一点、苦一点,也要在海外市场真正站稳脚跟。
京东的欧洲之旅才刚刚开始,能不能成,还要看未来几年的落地效果。
但至少它让我们看到:中国电商的出海,不再只有“低价套路”,还有“长期主义”的底气。
你觉得京东能在欧洲复制国内的成功吗?评论区聊聊~
关
/
于
/
我
/
们
About Us
— 主要产品与服务 —
企业官网
企业网络名片
商城系统
企业自建商城
小程序
分享10亿用户
门店系统
O2O会员营销
教育系统
机构转型升级
销售系统
全员营销利器
微传单
有趣的H5营销
互动营销
营销游戏工具
公众号助手
公众号运营工具
企业邮箱
邮箱营销工具
— 联系方式 —
电话/微信
13962169350
— 点击关注我们 👇 —
点分享
点收藏
点点赞
点在看